您好,国内厦门,***,北京都有BDO银行。
菲律宾金融银行(简称为BDO)是创建于1968年,在菲律宾的施至成家族的领导下,总公司在马尼拉,它的标语是:我们找到方法。多年来一直被评为菲律宾最佳国内银行。
菲律宾金融银行主要提供零售和企业市场、存款、外汇、经纪、信托和投资、信用卡、企业现金管理和汇款。2013年上半年,该银行实现了创纪录的141亿比索的净利润。中国银联与菲律宾最大的银行BDO银行在马尼拉宣布全面合作,发行银联信用卡,为BDO银行旗下商户开通银联卡受理业务,并同意在一年内开通一万个POS。菲律宾金融银行(BDO)因其“持续稳定的财务表现”被评为“菲律宾最佳国内银行”,这是BDO连续第八年获得此殊荣。
在中国,可能你还没听说让麦当劳甘拜下风的“菲律宾餐饮大王”快乐蜂,但一定知道“永和大王”。
祖籍福建晋江的快餐巨头陈觉中,是菲律宾十大富豪之一;他的快乐蜂食品集团拥有菲律宾最大的快餐服务网络,分店多达两千多家。 2004年,陈觉中收购了永和大王85%的股份,成为这个著名中餐品牌的幕后老板。
在菲律宾打败麦当劳的餐饮大王
快乐蜂集团(Jollibee Group),由菲律宾闽商陈觉中1975年创立,是菲律宾规模最大的上市餐饮连锁集团,在本土家喻户晓。截止于2018年一季度,快乐蜂在菲律宾经营2895家餐馆,在海外经营着943家餐馆。
当然,陈觉中刚为中国内地人所知晓,是因为他成了“永和大王”的新老板。2004年,陈觉中收购了永和大王85%的股份。
今年66岁的陈觉中,外表温文尔雅,说话声调不大,可很多人不晓得,这位将快乐蜂品牌在菲律宾做到家喻户晓、占据着菲快餐市场65%份额的大富豪,竟然是出身贫寒的华人厨师之子,短短几十年,他就将快乐蜂打造成为全球范围内唯一一家在美国本土外打败麦当劳的快餐巨头。
去年6月,陈兰印家族教育基金会捐赠仪式暨深沪第二中心幼儿园开工仪式,在晋江深沪港阜社区举行。
深沪旅菲侨领陈允中,代表陈兰印家族致辞中说,母亲(陈兰印)在2016年回国的时候,听闻港阜社区的幼儿园需要修复,当即决定捐资重建幼儿园;“为家乡教育慈善出力是旅外华人的心愿,如今深沪第二中心幼儿园开工建设,我们觉得很自豪很欣慰,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华侨来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
陈兰印,是快乐蜂集团创始人陈觉中的母亲。陈觉中,生于1953年,祖籍福建晋江深沪港阜社区,在七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快乐蜂集团董事陈允中是陈觉中的胞弟。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2017年2月,旅菲深沪港阜同乡会成立七十一周年暨第三十六届理监事就职典礼,在菲律宾首都在马尼拉隆重举行;当年的庆典大会上还举办捐赠仪式,菲律宾快乐蜂集团董事长、旅菲深沪港阜同乡会永远荣誉理事长陈觉中向家乡深沪港阜社区捐赠一座幼儿园。
陈觉中的父亲,是晋江深沪港阜社区人,13岁时前往菲律宾谋生。他先是在一家餐馆打杂,曾在马尼拉的中餐馆当厨师;上世纪60年代,陈老先生自己到菲律宾南方开了一家中餐馆。
当时,陈觉中的父亲餐馆硬件条件并不是很好,时常会漏雨,但由于他手艺很好,且为人和善,吸引了周边不少客人。小时候,陈觉中放学时,经常和弟弟陈允中在餐馆帮父亲干活。陈觉中说,父亲常对他们兄弟姐妹说:“ 如果是做裁缝的,衣服要做得好看;如果是做餐饮的,味道一定要好。 ”
后来,陈觉中回到马尼拉,攻读在圣托马斯大学(UST)的化学工程课程,1975年,大学毕业后的陈觉中,22岁的陈觉中和同事去奎松市的一家冰淇淋厂参观。晋江人,“爱拼会赢”,多带有经商的基因,脑子灵活,善于发现机会。细心的陈觉中在一张海报发现,这家冰淇淋工厂提供特许经营权。
1975年5月,他带着家里的积蓄,用35万比索获得了特许经营权,开了两家冰淇淋店,分别命名为Cubao冰淇淋屋和Quiapo冰淇淋屋。其中,第一家冰淇淋屋,是开在一家电影院的后面,和他的弟弟陈允中一起经营的。
后来,有客人建议,仅是卖冰淇淋,一个品种太单调,是不是可以多卖一些东西。为了响应顾客的要求,陈觉中开始在冰淇淋店的菜单上,添加了热餐和三明治,令他想不到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热餐和三明治比冰淇淋还更受欢迎。
今年4月下旬,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发布了2019年度全球亿万富豪榜。在菲律宾富豪榜上的前十大富豪,祖籍福建晋江的就占了7席。其中,菲律宾快乐蜂餐饮集团陈觉中排名第5。
顺带一提,菲律宾首富、祖籍晋江的SM老板施至成辞世后,他的子女也纷纷上榜,在十大富豪中分据3席:分别为施至成之子、SM集团总裁和掌舵人施汉生,排名第8;施至成之子施俊龙(HENRY T.SY JR)和他的大姐、施至成长女、SM金融银行女掌门人施蒂丝(TERESITA T.SY),二人排名第9;施至成次女、负责SM集团运营酒店和会展业务的施美致(ELIZABETH T.SY),排名第10,也跻身菲律宾十大富豪之列。
1978年,当时已有六家冰淇淋店的陈觉中,与家人商量后,决定改变经营方向;他中断了和冰淇淋厂特许经营权的续约,并将所有店面变成了快餐店,即日后成为菲律宾最大快餐连锁餐厅的快乐蜂(Jollibee)餐饮公司。
当年,陈觉中和家人考虑如何用新品牌和标志来为他们的餐饮生意树形象时,选来选去,最后选用一只微笑的红蜜蜂作为品牌代言人。自此,一只微笑的红蜜蜂,勤劳地飞遍了菲律宾的各个角落,还飞向海外。
1981年,正当陈觉中的生意蒸蒸日上,美国的麦当劳进入菲律宾。
陈觉中日后回忆说,当麦当劳那红色拱门标志在马尼拉街头出现,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包括快乐蜂在内的诸多本土品牌,均会在遭遇竞争目前岌岌可危。他说:“ 当时有很多人改行,放弃了快餐这块阵地,考虑再三后,我和弟弟决定和麦当劳竞争,因为我们觉得我们亦有自己的优势。 ”
陈觉中认为,自己能与麦当劳相抗衡的,就是本土的味觉。
事实证明,陈觉中的判断和努力是对的,他和快乐蜂让麦当劳折服、低下高昂的头。发展至今,快乐蜂已在菲律宾全国各地拥有3600多家分店,随着时间的推移,快乐蜂不仅打败了麦当劳,而且还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陈觉中和他的公司成功收购了超群,这是一家供应中国食品的餐厅;还成功收购了格林威治披萨饼店、Delifrance法式面包店、Mang Inasal、菲律宾烤鸡店、和菲律宾面包店红丝带。
另外,永和大王、春水堂等,也是陈觉中家族麾下品牌。
快乐蜂凭什么打败麦当劳?
快乐蜂,在菲律宾快餐业,拥有绝对的霸主地位。在马尼拉,你问大人还是小孩,快乐蜂几乎是他们第一选择。对于不少菲律宾普通家庭而言,假如想用简单的美味来招待客人的话,快乐蜂或是最优选的答案。
普通菲律宾人每周至少光顾快乐蜂连锁店两次,就连菲前总统阿罗约,她也自称是快乐蜂的铁杆粉丝。那很多人问,快乐蜂凭啥打败麦当劳,为什么会是菲律宾最好的快餐厅呢?
(一)收购你的竞争对手。
商场上有句话,“ 如果你赢不了他们,就买了他们吧! ”事实上,除快乐蜂外,陈觉中麾下的一些品牌,并不是他们家族始创的,且在菜谱、风味等各具特色。当快乐蜂成功后,他就用赚的钱,去收购竞争对手的股份。
这当中,永和大王是一个最典型的收购案例。1993年,快乐蜂在菲律宾上市,这也是菲律宾本土第一家上市的快餐食品公司。上市后,陈觉中通过收购、加盟等方式,先后将“格林威治”、“超群”、“大磨坊”等快餐品牌收归麾下,不断壮大自己的餐饮王国。
当然了,陈觉中也不是蒙眼“买买买”,而是有精确的消费人群定位的。比如他自己的快乐蜂,适合带孩子的家庭,而“大磨坊”,更适合高端人群;“超群”更受工薪族的欢迎,青少年则更喜欢“格林威治”。
2004年2月,快乐蜂以2250万元人民币的交易对价,收购了上海“永和大王”85%股份,陈觉中也借此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如今,出永和大王外,快乐蜂在上海等地也有400多家中国连锁店。近年来,随着开店规模不断扩大,其在华投资的餐饮项目已实现盈利。
(一)、专注是成功的关键。
陈觉中说,“做好吃的东西很难,其中的环节太多了,根本忙不完”;数十年来,陈觉中一直专注在餐饮行业,并在这个领域上精心布局。
据他介绍,他们快乐蜂所有的成品或半成品,须先在“中央厨房”做好,然后配送到各分店,所有的员工都要进行相关的培训,连各大门店的烤箱,都必须是同一牌子。陈觉中说:“不然你怎么保证温度一样,效果一样”。
“我们的食品,也无法保证***一样,口味上会有细微的差别,但客人感觉不到,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三),做餐饮要有“土”的味道。
2018年,陈觉中、陈允中兄弟二人回晋江老家,他说自己无论走到哪里,最喜欢的 美食 就是花生汤,这是最家乡味的。每次回来都要吃上几碗。
当快乐蜂进入中国内地时,很多人说它缺少鲜明个性文化、且知名度不高,在激烈竞争的中国餐饮市场很难打开一片新天地。
但陈觉中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中国餐饮发达,菜系林立,各地口味不同,于是,“众口难调”一直是各大快餐店老板的心病。
在陈觉中看来,地域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的差异,并不是中国快餐业无法做大的关键原因。他说:“餐饮业不像电脑行业,它的道理很简单:中国不缺好的厨师,比如一碗牛肉面,你自己做好很容易,但如果让每家连锁店每天都做好一碗牛肉面,保证每天的品质都一样,很难。连锁店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以不同的产品作为主打,最重要的是标准化的执行、解决问题。现在的挑战是怎样把它一直做好。”
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快乐蜂在菲律宾,也带有很多美国的元素和味道,并不是仅仅盲从菲律宾人的“土味”。快乐蜂提供的菜肴,深受美国的影响,但为了与竞争对手(比如麦当劳)区分开来,他会用自己独特的烹调方式使得食品符合菲律宾人的口味;这也是他能够打败麦当劳的一大秘笈。
“ 菲律宾对麦当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尴尬。 ”这是《经济学人》用于评价麦当劳在菲律宾与快乐蜂“开战”的一句话,非常精炼。
由于陈觉中能够精准地抓住菲律宾人对 美食 的品味,使得快乐蜂在与麦当劳的竞争中,赢得了菲律宾市场。当然,对于肯德基、麦当劳,陈觉中并非一味排斥,而是以敌为师,在学习借鉴中让自己迅速成长。
台湾第一茶饮品牌“春水堂”,和“永和大王”一样,都是台湾人打造起来的品牌。2006年,陈觉中收购了这一品牌,很多人不晓得,你们平常喜欢的珍珠奶茶,就是“春水堂”发明的。
陈觉中,是海外优秀闽商的代表之一,从他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出在其身上展现出来的闽商优秀特点;比如具有“开放”、“拓展”的精神,又比如在传统文化上注重“安土重迁”等。
另外,乐善好施,是闽商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其移民后有强烈的地缘、亲缘、族缘观念,他们“出洋”时得到同族同乡人的帮助,发财后也积极返还给家乡,回报故土。
2018年2月14日学智实录-菲律宾的银行
菲律宾的银行众多,多到什么程度,仅马尼拉大都会(Metro Manila)的银行可能就比全中国所有的银行加在一起还多。在菲律宾日常生活中就银行而言,会让人直接就想放弃选择,而直接使用现金。常见的有菲律宾中央银行、菲律宾国家银行、菲律宾金融银行、首都银行及信托公司、菲律宾群岛银行等十几个。
菲律宾中央银行(Bangko Sentral ng Pilipinas)是菲律宾的中央银行。它于1993年7月3日根据菲律宾共和国7653法案或1993年的新中央银行法而成立。在1900年,菲律宾第一委员会通过了第52号法令,授权财务监督银行诸项活动。其实就是菲律宾央行嘛,发行货币的。
菲律宾国家银行(Philippine National Bank)是菲律宾最大的银行之一,在美国殖民地时期的1916年7月22日,它由菲律宾 *** 成立后被大亨陈永栽收购。菲律宾国家银行实际上是私人的。
菲律宾金融银行(Banco de Oro Universal Bank)是一家菲律宾金融银行。它是菲律宾最大的银行之一。它是SM集团旗下公司,SM集团是菲律宾最大的企业集团,拥有者为大亨施至成先生。菲律宾金融银行是一家提供全面服务的全能银行。菲律宾金融银行也是私人的。
首都银行及信托公司(Metropolitan Bank and Trust Company)成立于1962年9月5日,它是菲律宾第二大银行。它提供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包括常规银行保险业务。这依然是私人的。
菲律宾群岛银行(Bank of the Philippine Islands)是菲律宾最古老的仍然在运营的银行。它是菲律宾第三大资产银行。在资本市场方面,它是菲律宾最赚钱的银行。菲律宾群岛银行拥有者为菲律宾最大的企业集团阿亚拉公司。简称为菲岛银行,当然还是私人的。
当然还有如菲律宾土地银行(Land Bank of the Philippines)拥有者为菲律宾 *** 。这算是个国有银行,但是从LOGO到外观都是绿色的,加上LAND的概念,我一直以为这是个植树造林运营机构的私人银行,其实人家是国有的!国有的!国有的!其实从运营对象讲,菲律宾土地银行相当于中国的农业银行,主要向农民渔民发放贷款的。
由于没有进入过每个银行办理业务,所以无法介绍非常详细每个银行的区别。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菲律宾国家银行,因为是因为我比较喜欢它蓝白相间的色系和它看起来像个国有大银行的样子。
菲律宾所有银行对外的开放的业务办理点,门口一般都有两个保安,无论是分理处还是储蓄所,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外面的保安负责维护银行外的秩序及震慑嫌疑人,检查车辆,检查业务办理人的包(查枪);里面那个保安基本就一件事,负责开门和关门。办理点的门永远都是从里面锁上的,进门时由里面的保安负责开,客户进去后,继续锁上,永远不嫌麻烦,如果如中国到了领工资日一群人往银行里面进,那在菲律宾就是一个人进去,锁上,开锁,再一个人进去。也就是如果在银行内部出现抢劫,那基本上除了银行内鬼之外,抢劫犯可能自己都出不去门。这两个保安持的枪也不同,外面那个持散弹枪,里面那个一般只有手枪。
菲律宾各银行的ATM机遍布马尼拉,但不是每个ATM机里面都有大面额钱的。按照菲律宾银行业的要求,每个持卡人在ATM机上每天取款限额是20000比索,按照菲币面额正常情况下里面都应该是1000比索的钱,但我还是碰到好几回里面只有100比索面额的钱,每次吐钱最多20张,要是100面额的取20000需要10次以上的操作,太繁琐。原因是每次取钱时,先退卡,再吐钱,再打印小票,如果去10次,就得重新插卡10次,那比走几步换一个ATM机都费时费力。
菲律宾所有银行的点钞机都有一个记录钱币上号码的功能。比如换汇时,换10000美金,面额每张一百,银行柜员会用点钞机点一次,然后点钞机会自己打印出这100张美元的一百个编号到一张纸上,然后让客户签字确认,然后才进行兑换。如果换10000元人民币,面额每张一百,点钞机会打印出所有这100张的钞票编号到一张纸上,由客户签字确认。但这些都是同一台点钞机器干的,我在国内还真没有遇到这种识别编号并打印的点钞机。这个功能在菲律宾非常有用,因为菲律宾本地人大多数没有银行卡,旅游者从境外带入的货币,经银行换汇,可以明确知道哪些钱是从外国流入的货币,以及总额是多少。对于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国家而言,为了对外币进入监管,有效保障流入的外汇不会对本币进行冲击,这是菲律宾金融系统的一道闸门。
总的感觉菲律宾这个国家对于钱的管理还是不错的,也曾听闻菲律宾有过假币事件,但非常少见。菲律宾***是合法化的,但***的设备比银行还要先进很多,所以假币根本就行不通。日常生活中,遇到大面额的钱币很多小摊贩根本找不开。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我使100比索的,居然小店没有找开,当然这是一个很奇葩的情况。大面额假币在菲律宾基本上没什么市场,小面额的就别造了,实在赔不起。还有就是实时汇率的问题,中国有假币因为币值稳定,但菲律宾币值也没那么稳定,费劲造完了,上午下午汇率都不同,也就是上下午币值都会出现差异,那还闹哪出儿呀。
2020年9月,金龙鱼被批准在创业板上市。
人们猛然发现,我们做饭用的这桶油, 年营收竟然是妖股茅台的2倍。
更让人惊讶的是,金龙鱼的老板郭鹤年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马来西亚华人,而且 他已经连续20年稳居马来西亚首富。
一个华裔,怎么就成了马来西亚首富,还连续坐了20年?
仔细挖下去,你会感到更加震惊,因为根据福布斯2019的评选, 马来西亚前50的富豪中,有37位是华人,而前10的富豪中,有9位是华人 。
马来西亚并不是个例,在整个东盟五国中,除了新加坡外,几乎都是这种情况:
福布斯2019菲律宾前10大富豪中, 华人占了8席;
泰国10大富豪中, 有6位是华人 ;
2019印度尼西亚前10大富豪中, 有7位都是华人;
这些并不是个例,在某种程度上,华人几乎控制着东南亚许多国家的经济命脉,根据 *** 的数据:
在印尼,3%的华人掌握了印尼70%的财富;
在泰国,5%的华人掌握了泰国70%的财富;
在马来西亚,25%的华人掌握了马来西亚70%的财富;
他们的产业遍布各行各业,甚至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成千上万的华人会移民东南亚?为什么占据总人口比例并不大的他们能占据这么大的财富比例?华人凭什么?
01
全世界有233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超过1亿的,只有13个,不到6%;
人口超过3300万的国家和地区,只有41个,不到18%。
而3348万,是东南亚的华人华侨总数。
没错,这是移民东南亚的中国人及他们的后代总数。
移民,听起来是一个特别美好的词。
但对东南亚的大部分移民来说,并非如此。
如今,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词: 下南洋。
南洋,早期的定义比较精细,现在主要指东盟十国为主的东南亚广大区域。
下南洋指的便是中国人到东南亚打工、经商,乃至迁徙到东南亚等。
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便是“契约华工”,也就是“卖猪仔”。
说来,这是一段无比辛酸的 历史 。
1840年后,两次 *** 战争,中国均以失败告终。清 ***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条约规定,列强可以贩运华工出洋。
于是,很多人成为了“契约华工”。也就是说,他们用出国后的工资作抵押,换取出国费用。
然而,彼时奴隶制相继废除,东南亚的种植园和锡矿需要大量工人,这些自愿出国的工人根本不够。 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掳掠和拐卖华工到东南亚。
这些被卖身的华工,日子惨极了。
他们要面临着自然的危险。
有人在橡胶园里割橡胶,日代丛林里,出没着老虎、蝎子等有巨大威胁性的动物。
但更大的威胁,来自于人,也来自于他们不被当做“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那个说出来极度难听的词: 猪仔。
一个叫刘亚平的华工曾被卖身到烟草种植园,他这样描述在那里的生活:
短短几百字,道尽了日复一日的艰辛,这就是东南亚“契约华工”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们不能迟到早退,一旦发生便会被工头打骂;
他们工作的时候不能穿衣服,只能围一条浴巾遮羞;
他们每天要冲凉,有人用硫磺水冲凉后会感冒。一旦生病,没有人帮忙医治,种植园主矿主只会看着他们死去。
因为在这里,死掉一个,有十个来;死掉十个,便会再来一百个。
真正的命如草芥。
他们活在这里,唯一的盼望就是早点还完契约里的钱,为自己赎身。
但大部分时候,这是个奢望。
因为那里的薪资实在太过微薄,有人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而在这种最绝望的环境下,一些人沾染上了恶习,那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不嫖不赌,饭碗跳舞 (不给饭吃)。
把微薄的薪资花在这些恶习上,还款就不可能。
绝大部分人的生命,就这样在种植园、锡矿里因为劳累、疾病而终结。
据1902年清 *** 的文件,在东南亚的华人已经达到400万。
他们有早期自己下南洋的中国人,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卖猪仔”。
这是早期“华工”的艰苦生活。
02
19世纪70年代,一位旅居新加坡的英国人,留下来这样的日记:
大约在大清早四点半钟,皎洁的月光还在照耀着,当我沿路行走时,我很惊奇地看到,一个华人在路边,在他那一小块马铃薯地里,用锹子猛力地挖着;
不久,又看到一个华人凭着月光,用锹子翻土做垄。
听起来很辛苦,但这已经是那些在种植园、锡矿上日复一日用生命劳作的华工中的幸运儿。
因为他们坚持到了为自己赎身,而今虽辛苦,却是自由的,是在为自己工作。
其实也不止是他们,中国前往东南亚的大规模移民,有三波。
不同于“卖猪仔”的契约华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自愿出国。
早在17世纪初,“契约华工之前”,尚处于明朝的中国,已经开始了第一波东南亚移民。那时,欧洲的殖民者四处征讨,征服了一个又一个东南亚国家。
他们带去了严苛的殖民,也带去了繁荣的商贸。
春江水暖鸭先知,离东南亚最近的南方人看到了这一切,纷纷乘船前往东南亚淘金。
而继“契约华工”之后,20世纪初,刚刚结束封建统治的中国积贫积弱,而被西方殖民300年的东南亚却尝到了一点工业革命的果实,电力、铁路、港口、制造业...东南亚比中国富。
不同于先辈的被迫,无数年轻人开始带着淘金梦前往东南亚。
曾经,他们做苦力、采矿、在种植园里干活。
而今,他们在这里用中国人的精明和勤劳,开启了不同于那些华工的生活模式。
他们带来了中国人的手艺, 在这里做木工、理发师、金银匠;
也有人做种植园主,以及贩货郎。
他们走街串巷,很多客户像他们一样,也并没有钱。
华人的智慧在此时派上了用场,彼时的东南亚,“仙”是最小的货币单位,但是在他们这里可以买半仙;一盒香烟你买不起,没关系,可以只买一根;你实在没钱,还可以赊账,反正下次还来。
就这样,许多人从做苦力脱身,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店主。
他们穿梭于十里八乡,街头巷尾,构建了东南亚一个又一个国家早期的商贸形态。
在没有被殖民的国家里,比如泰国,对华人的接受度极高,他们和当地人结婚生子,迅速融入了当地。
而在一些殖民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他们则被迫成为了殖民者和当地土著之间的中间商, 这个身份在一定阶段给他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好处,同时却还有往后日子里的一场场灾难。
19世纪后半叶,荷兰开始在印尼推行新的殖民政策,废除强迫种植制,发展私营企业,推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一部分华人开始如前所述那样经营小商品,他们穿梭于印尼各地,收购原住民种的土产品卖给荷兰人,让他们运到欧洲去卖;又把从荷兰和欧洲进口的其他工业品,卖给印尼的土著。
靠着这样的勤奋、节俭、精明...许多华人从中赚了钱。
然而,这一切,印尼的荷兰殖民者都看在眼里。
作为殖民者,荷兰并不想和他们统治下的当地居民“硬碰硬”,他们乐于看到华人成为这个“中间商”。
为此,他们甚至专门打压当地土著,强迫他们从事种植业,让华人从事商贸。这让不少华人跟着荷兰人富了起来,而当地居民则日益贫困。
荷兰统治下的当地土著,自然十分痛恨殖民者。
可在转移矛盾上面,荷兰人有办法。
他们决定“分而治之”,实行税收承包制,通过竞标,让华人去收税,从当地人身上榨取利润,从而把当地土著对统治者的憎恨,转移到华人身上。
荷兰人把当地人分成了三个等级:欧洲人、华人、土著。
明明最富有的是荷兰人,剥削当地人的也是荷兰人,然而在这样的境况下,华人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替罪羊,当地人发泄怒火的焦点。
在很长时间里,印度尼西亚都是东南亚最排华的国家之一。因为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一次又一次挑起这样的矛盾。当然,这是后话。
就这样, 历史 的车轮滚滚而下,曾经在锡矿、种植园卖命的华人们,总算翻身,成为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店主。
此时,距离成为巨富,还有些许遥远,但曙光已经初显。
03
一群漂洋过海的华人,也许未曾想过控制哪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但小富即安绝不可能是他们的终点。
大家想一想,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他们或者无法忍受家乡的贫困,毅然决然割舍下那片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漂洋过海来到了异国他乡,只为寻求新的生机;
他们或者被从家乡贩卖、掳掠到这片土地,干过这世间最艰辛的工作,忍受过最非人的待遇,然后从那里死里逃生;
他们时不时就要被当地人仇视,被殖民者防范,甚至屠杀...
他们必须付出一切努力,来给自己的生活创造一份保障。
就是靠着这份劲头,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当地白手起家。
他们从零开始,从贩货郎开始,有了一间小小的店铺;
然后从一间小小的店铺开始经营,日后成为东南亚各个国家的商业巨贾。
用很多人可能略显夸张的话来说:控制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命脉,并且成为了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穿针引线的人。
比如菲律宾首富、SM集团创始人施至成。
1924年,施至成出生在福建晋江龙湖镇一个叫洪溪的村庄。12岁那年,也就是中国战乱的那些年代,他跟着父亲去了菲律宾马尼拉。
他们一家人在那里开了个小杂货店,卖一些日用品:肥皂、大米、沙丁鱼等。
从那时开始,施至成就跟着爸爸卖货,但他还是想上学,爸爸答应了。
12岁的施至成不会讲英语,也不会说本地语言 ,他不得不再次从一年级上起。为了给爸爸省钱, 他买最便宜的纸、用二手教材 。
四年级时,施至成每门课都考90分以上,还和老师申请跳级成功。
只可惜,二战临近结束时, 他们家的杂货店一家毁于一场大火,其他的杂货店被洗劫,一夜间一无所有,父亲几欲回国。
但施至成决定留下来,他最初从美国贩卖鞋子到菲律宾,渐渐地开了一家鞋店,品类从鞋子扩张到衣服和其他纺织品。
1958年,这家店取名ShoeMart;14年后,鞋店升级成了百货商场;又过了2年,施至成进军房地产;
又2年后,为了给商场的供货商提供金融服务,他买下了一家银行。后来,这家银行成为了菲律宾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菲律宾金融银行。
施至成的产业遍及各行各业, 2008年,84岁的施至成荣登菲律宾首富宝座,此后便稳居首富。
直至2019年,施至成去世。这一年的首富宝座终于易主,因为施至成的产业分给了各个儿女,但他们却牢牢霸占着菲律宾富豪榜的第八、第九、第十。
不同于施至成,如今印尼富豪榜上的第一二位黄惠忠、黄惠祥被认为是富二代。
他们的家族企业是针记集团,是印尼最大的企业之一。
但其实,这个企业也是他们的父亲黄维源从零开始创办的。
黄维源研发出了一种具有缓解疼痛功能的丁香烟,在印尼市场广受欢迎。1950年,丁香烟在印尼的销量已经排名第二。
但可惜,十多年后,烟厂毁于一场大火,黄维源也离开人世。
悲痛的黄家两兄弟在废墟中建立起了如今的新针记集团。
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同样是富二代,他就是金龙鱼的幕后老板。
但他的父亲也是福建人,是第一代马来西亚移民。初到马来西亚谋生时,他从最普通的店员做起,一路开咖啡馆、办公司、做米粮和糖的生意。
父亲去世时,没有留下遗嘱,法院要求公司必须清盘。 他和七位兄弟姐妹平分了财产,扣除一切费用,他拿到了150万元。
后来,他们成立了家族企业郭氏兄弟(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从经营米粮生意开始,郭鹤年一路成为了“亚洲糖王”、香格里拉酒店的老板、香港传媒大亨、嘉里物流的老板, 并蝉联马来西亚首富20多年。
大家可能会发现,在一代倒下后,许多二代都在废墟上重建了基业,并守业至今。
这当然有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加倍努力的结果, 但很大程度上,也许要归功于教育。
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写过:“在印尼的华人社区里,不过走到哪,中国人都对知识的获取保持着一种敬畏,尽管早期那些中国人中的大多数都是不识字的。”
在马来西亚,1960年代, 华人数量占人口总数也不过35%,但华裔学生在工程专业拿到的文凭数量竟然以100:1超过了马来西亚学生。
很多华人创业致富后,把孩子送到世界各地去学习。
即使是没上几年学的施至成,在白手起家把生意做起来后,还跑到马尼拉的远东大学学习一个商业相关的专业。
当然,最后因为生意太忙,只上了2年就退学了。
就是靠着这样的精神, 华人以极少数的人口,占据着东南亚国家巨额的财富比例,他们的产业遍布各个领域:
小到民生,面粉、粮油;大到国家的关键性产业,工业、金融、银行业等等。
东南亚各地,都上演着诸如此类的华人史诗。
他们富甲一方,霸占了各国的富豪榜,也为推动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当初背井离乡的他们,也许不会想到,日后他们还会回归故土,成为东南亚和中国之间穿针引线的人。
04
40年前,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为东南亚富豪们资金的回归,打开了一扇大门。
彼时,刚刚经历十年动乱、贫困、走 社会 主义的中国,不被很多人看好,吸引资金困难重重。
但东南亚的华人们,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
郭鹤年砸下5.3亿美元,在彼时荒凉的“大北窑”,建起了北京的CBD国贸;
三林集团在中国投资15亿美元;金光集团投资20亿港元;正大是第一个来中国投资的东南亚华人企业,也是在中国投资最大的东南亚华商。 类似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
很难说他们是顾念血脉,亦或是看到了中国的机会,又或是投资可能带来的利益,但总之在中国急需资金的那个年代,他们的钱来了。
在那个年代,中国共引进了307亿美元外资,其中有70%是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投资的。
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何春霖曾经感慨地说: 华侨、港澳台同胞及外籍华人是投资中国大陆的先驱,是联系中国与外国经贸关系的“红娘”。
而40年后的今天,昨天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情况暨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情况举行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表示, 今年东盟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而中国,已经连续十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没有人能忽略那些曾经背井离乡的东南亚华人,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
他们是真正穿针引线的人。
但还有一些华人,他们回来的身份,甚至都不是“华人”,而是“华侨”。
有人可能不知道“华人”和“华侨”的区别,华人是已经加入别国国籍的有中国血统的人, 而华侨虽然生活在国外,但仍然是中国国籍。
比如印尼富豪林文镜, 他从始至终保持着中国国籍,为此还放弃了加入印度尼西亚内阁的机会。
但要说爱国华侨之首,当属陈嘉庚。
他不在任何一个富豪榜上,但绝对可以排到爱国华侨榜前列。
他出生在福建厦门集美区。1891年,17岁的他前往新加坡谋生,在父亲开的米店工作。
此后,他一路做菠萝种植、橡胶种植加工、米业、航运业等等。
但他一生赚的钱,几乎全花在了中国。
1910年,36岁的他就开始支援辛亥革命和福建省财政;
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华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带领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等等组织。短短3年多,这个组织为中国筹了4亿多元;
打仗的时候,寒衣、药品、卡车,前线缺什么,他就送什么。他甚至专门投资建立了药厂,直供前线。
但他最令人振奋的成就也许是教育。
早在1894年, 20岁的他就把父亲给他成亲和家用的2000银元省下来,创办了“惕斋学塾”。
后来,清朝统治被推翻。1912年,他又回到家乡集美创办了幼稚园、小学、中学、师范、集美学校水产科、商科等等。这些学校共同组成了集美学村。
他创办和资助的学校有足足118所,最出名的是厦门大学。
1921年,他亲自选址,并拿出400万元筹建厦门大学,此后仍然不停地为学校提供经费。
与此同时,他的公司不断地遇到危机,1926年,橡胶价格暴跌,1929年经济危机,陈嘉庚的公司几乎面临破产。但他仍然在为这些学校提供经费,没有钱他就去变卖产业。
1932年, 一家外国大企业找到陈嘉庚,说愿意帮他拯救公司,条件是他停止资助厦大、集美等学校。
陈嘉庚拒绝了。
他说: 宁使企业收盘(倒闭),绝不停办学校。
厦门大学
1934年,陈嘉庚算过一笔账,他做实业30年,减去亏损,净盈利1320万元,但他创办厦大、集美等学校却花了1300万元。
20万元,这是这个富翁全家人30年的总花费。
去世时,他在遗嘱中这样写道:
像陈嘉庚这样的东南亚华侨还有很多,他们虽为了生活出走,但自始至终心中都装着故土。
他们将星星点点的能量汇聚到他们曾经生活过的这片土地上,和我们一样支撑帮助着它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尾声
有人说,人类的 历史 就是一部迁徙流动史。
大约4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走出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最终演化出了这个星球的主宰——人类。
此后,自然灾害、战火、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因为种种原因,人类从一个国家迁徙到另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迁徙到另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迁徙到另一个城市。
这背后,不过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生存和繁衍。
时至今日,全球的华人华侨大概有4543万, 而东南亚的华人华侨足足有3348万,占了全部华人华侨的73.5%。
因为这3348万华人华侨放在整个东南亚,其实并不算显眼,只占总人口的6%。
那些曾背井离乡的东南亚华人们,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永远地留在了东南亚,和当地人结婚生子,融入当地的文化,成了他们所处国家的一分子,再也没有踏上回国这条路。
但他们中还有一部分人,在当地生活工作,以华人华侨的身份时刻关心着中国的发展,他们会回来寻根,会在中国遇到问题的时候施以援手:或资金,或发声。
他们中也有一部分人,即便身处东南亚,却从没有一天忘记过自己是中国人。他们把自己挣的钱,全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没有体会过他们的生活,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去还原,背井离乡做苦力,没有什么文化的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才闯出了今天这片天。
我只希望,留在东南亚的他们,能被所在国温柔以待;
想要回来的他们,我们同样举双手欢迎。
富时A50指数的成份股有哪些?1、a50成分股主要有:中...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华为真正入股的a股上市公司和华为深度合作...
长沙邮箱是多少?1、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联系电话073...
最新豆油期货行情1、截至11月26日,大商所豆油主力合约...
这是当然的受国际金价波动影响着最高的时候达到1920美元/盎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