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这个东西,有时候就像个情绪化的小孩,今天还乖乖地蹦蹦跳跳,明天就变得阴沉沉,犹如“不要脸”的变脸大师。回头看看那些年,股市的大盘走向就像是过山车,吓得你直喊“妈妈,我不要坐了”,又忍不住又想再玩一次。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历史上那些大盘的“青春岁月”,看看它们怎么从“牛”到“熊”再到“牛回头”,像极了感情戏中的三角恋,哎呦,真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先说说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股市简直像极了空中楼阁,行情平平无奇,几乎可以说是“静若处子”。不过,这段时间的股市也有趣得很,当时股市的交易清单比老师讲课还简单:大部分时候就是“无声胜有声”,因为股票市场几乎停摆,大家都忙着走“革命”,哪还有心情炒股?直到70年代末,市场逐渐苏醒,伴随着 *** 的“改革开放”大旗,股市迎来了第一轮“春天”。那些年,国企改制、股票的出现像一场“算命”大戏,投资者们满脑子都是金光闪闪的梦想。刚开始,市场像个“菜鸟”摸索,股价动不动就“天上下蛋”,涨得像“打了鸡血”一样快,然后就像打了个“冷战”,急转直下,大家猝不及防,套路就像是“套路深,谁能站得住?”。
进入80年代,伴随着“证券法”的颁布,股市逐渐走向正规。这时候,股市就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摇摇晃晃但有模有样。市场表现出明显的牛熊交替:1984年的“股灾”像一盆冷水浇在‘优化’的热情上,指数瞬间腰斩,出场的散户们一脸懵逼。而且,还得提一提的是那次“深圳特区”股市的发轫,犹如“猴子跳江”,一跃成为“全民狂欢”的焦点。接下来,90年代的“牛市”和“熊市”如影随形,每次涨得像喝了“二锅头”,跌得像“秃头娃娃”,让投资者们的情绪像火锅一样翻滚。特别是在1999年股指曾逼近“2,000点”,那场景就像“牛市开趴”,人人都觉得“钱都变成了金币”,“牛市”的翅膀似乎能带我们飞到天上去。
而到了2007年,整个市场一泻千里,指数从6000点左右一口气掉到2000点以下,像个“吃了太多烧烤,肚子疼”的熊市大叔突然冒出来,估计是“泡泡”炸了。那些年,创业板、IPO像“火箭弹”,让投资者们“嗨得不行”,结果一转身,就狗带。再后来,2015年那场“股灾”真叫人“看得目瞪口呆”,指数在一夜之间“闪崩”,像极了“阿凡达”变成“无头骑士”,让所有人都学会了:原来“黑天鹅”可以飞到你窗前,提醒你别太自信。
慢慢说,历史的轮盘不停转,股市的波澜壮阔就像一部“连续剧”,剧情跌宕起伏,但你还愿意一直追下去。其实,从这些年的涨涨跌跌中,我们不难发现:牛市不一定一直是“牛气冲天”,熊市也不是“永远阴云密布”。这是个“情绪驾驭者”,只要握紧钱包,不被“情绪化”的行情带偏,也许才能在这场“股市大冒险”中找到点“真谛”。有人说,股市如人生,没有永远的顺风顺水,也没有永远的暗夜沉沦,关键看你站在哪一边,是迎风而上,还是被泡沫绑着舞步。这一路走来,股市就像一个“老顽童”,时而调皮,时而乖巧,总让人又爱又恨,想着下一次的惊喜,会不会是…